龙年大年初一到图书馆过,上海人“卷”的是——

时间:2024-02-11 00:30:48    来源:来源: 东方网     阅读量:12649次    

农历新年怎么过?不少上海市民选择在龙年大年初一走进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品味书香,感受年味。图书馆里过大年,体验一场场精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卷”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东馆,农历新年第一批读者收获一份惊喜——特别的新年首日封不仅印有“上海图书馆”logo及东馆外观,粘贴两枚中国邮政甲辰龙年邮票,信封上还有“龙·生肖艺术展”12位参展艺术家亲笔绘制的龙年主题画作,寥寥数笔惟妙惟肖创意十足,个个都是“限定版”。连续第二年在上图东馆举办的生肖艺术展今年汇集了438条各式各样的龙,悬挂于大厅C位的作品《云》由95后青年画家杨晨毓创作,《易经》说“云从龙,龙起则云生”,龙从云中穿越而来,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作品中的云纹被设计为印章,收集7种“云纹”还能收获定制书签。

在上图淮海路馆,“入古出新 墨笔游‘龙’ ——中华书画名品临摹创作新春特展”聚焦《石鼓文》《张迁碑》《汉礼器碑》《张猛龙碑》等十部传世名帖,现场提供不同“龙”章、书法课程学习区,邀请读者书写祈福签。

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新馆,农历新年第一场活动锁定传统文化。在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陈瑜的带领下,小读者们变身“非遗小师傅”,以少儿馆吉祥物蜜宝为原型创作龙年面塑。面塑俗称“捏面人”,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一项至少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清末,面塑逐步从北方传播到了上海,民间流行起用面团捏成色彩鲜艳的动物或人物形象作为供果,具有海派风格的上海面塑最初就是从这种手捏花色糕点“面花”演化而来,已有百余年历史。以赵阔明为代表的海派面塑自成一派,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的基础上,融合海派文化,逐渐形成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汤健将海派面塑的文化历史娓娓道来,用轻黏土结合面塑技艺制作龙年蜜宝,孩子们完成最后一步“点睛”之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在金山区图书馆,小读者们兴奋地围绕在舞龙拓印的摊位旁,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在刻有图案的木雕板上滚上油墨,体验拓印的乐趣。一张张栩栩如生的龙图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中国龙年的文化底蕴鲜活生动。

在宝山区图书馆,江南面塑、中国结艺的摊位前同样围着好奇的孩子们,非遗传人捏出一个个圆滚滚的面塑龙,还把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孙悟空、汪汪队变成面塑。

传统文化浸润阅读空间。新春期间,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推出“万年家庆——寻访传统人家的新春年画”展、家谱馆推出“风雅俗正——馆藏家谱风俗礼仪文献展”、手稿主题馆新增春节系列阅读场景和”书香文脉——藏书票与藏书文化”百花迎春——馆藏张德宝花卉主题版画展”两个新展,令人目不暇接。

7楼城市客厅化身为传统文化的一席盛宴,可以挥毫泼墨,书写福字与春联,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亲手绘制团扇、编织中国结,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致与匠心;还可以参与游龙灯制作,体验古琴弹奏,感受龙的传人对龙文化的崇敬与自豪。农历大年初一,新年写福送福、中国结编织体验两场活动先后举办。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门资讯
推荐图文
文章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邮箱:hchchc03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