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天福、浙江十足、山西唐久……过去几年,很多消费者明显感觉到家门口标准化的本土便利店变多了。
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本地化的优势,以美宜佳、天福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在加速扩张。以美宜佳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5月美宜佳在全国范围内开店总数突破1万家,再到2024年4月,美宜佳便利店全国门店已增至35000家。平均每月新增近300家门店,这个速度可谓之快。
与此同时,不少本土便利店的加盟商反映,“一边开店,一边关店”正在成为行业里的常态。“2022年行业内还在高调地争夺下沉市场。但2023年大家的动作都比较低调,一方面,是业绩不佳,大家没办法高调;另一方面,是经营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降本增效,节省开支。到了2024年怎么活下去成为每个经营者的必修课。”广东一家连锁便利店加盟商王先生向记者表示。
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创始人胡春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便利店主要是提供一些临时性的,立刻就能获得的服务。未来本土便利店要想扛住一系列的竞争,需要从品质层面,从商品的差异化和独特性做进一步的开发。门店一定要给顾客一个前来购物的理由,如果仅仅只是做搬运工,肯定就会丧失希望。
拼下沉市场
1992年7-ELEVEn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一口气在深圳开出5家门店。由此开启了中国便利店的现代化进程。受外资便利店的启发,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也开始生根发芽,逐步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作为一种小型零售业态,便利店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消费者提供便利。高度的城市化带来人口的密集居住,提供充足的商业地产,而中高收入群体对便利的需求程度很高。
依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是便利店的快速成长期;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则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GDP总量990865亿元,人均GDP为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了10276美元。
为了更好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多本土便利店的涌现是一种趋势。
本土便利店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模仿罗森、全家的便利店,比如便利蜂、喜士多。这类便利店,主要分布于一二线城市,业态丰富,不仅有鲜食和现制饮品,还有报刊杂志,还会提供一定的便民服务,商品价格也同样相对比较贵。
第二种是以中石化易捷和中石油昆仑好客为代表的石油系便利店。这类便利店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加油站的地理优势,销售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即时需求商品,并提供汽车相关用品及服务。借助加油站的网络优势,这类便利店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其成功路径难以复制。
第三种是以美宜佳、红旗连锁等为代表的区域性本土连锁品牌。这种便利店有的商品非常丰富,更像小超市,有的则是类似于小卖部。它们往往以某个省会城市为核心,集中布局省内三四线城市,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这种非石油系本土连锁品牌中,南方城市便利店数量明显多于北方城市。2024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便利店发展指数名列前五的城市均为南方城市。
胡春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便利店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营业时间长。在北方,一到了冬天大家就不出门了。我观察到例如在东北,这个阶段要持续几个月,不仅是晚上,连白天出门的人都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便利店要长时间营业,否则要平衡成本的压力就比较大。并且有些北方地区地广人稀,一个便利店可以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客群其实是有限的,也就意味着在北方,500米到一公里店铺覆盖的这个客群就不足以支撑一家便利店的运营,但同样半径内,在南方城市则可以支撑两、三家便利店的运营。”
南方虽然孕育出更多本土便利店企业,但各大品牌都是围绕特定区域做扩张。比如天福主要在广东地区、红旗连锁主要在四川地区、见福主要在福建地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链问题。便利店企业通过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开店,形成密集的门店网络,从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而跨区域扩张需要重建当地的供应链体系,这份成本是很高昂的。
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容量见顶,便利店企业又加速深入到下沉市场。太原唐久、武汉Today……这些区域性连锁便利店都在深耕核心城市周边的低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
“国内本土便利店要布局下沉市场是有很大空间的,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在县城一类的县域市场,实际的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消费偏好度也在向一、二线城市在靠拢。”胡春才说道。
在压力中进化
从2022年开始,本土便利店企业好像都喊不动“万店”了。
许多企业开始调整或取消了“万店”目标,转而采取更为谨慎的扩张策略。例如,便利蜂的“高速扩张模式”被“冬眠计划”取代,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等板块暂时“静默”,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此前即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只便利蜂,业内大家日子都不是很好过,行业内一边是美宜佳等品牌持续进军下沉市场,一边是像便利蜂、京喜便利店等品牌的大幅收缩。”
业绩相对稳定的本土便利店企业,也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比如,本土便利店红旗连锁已经牢牢把握住成都这一成熟市场,但仍面临着罗森等外资品牌的冲击。
红旗连锁能被罗森分走一部分市场的原因在于红旗便利店以往的经营模式,还是主要集中在普通的夫妻店运营模式,但在便利店的新领域,如生鲜、即食板块的布局还是不够的。
胡春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类似罗森的企业也在抢占西南市场,其在烘焙面包系列以及盒饭餐饮与即食食品这一块具有很强的行业竞争力。这一点不仅是罗森,类似7-ELEVEn、全家都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也是目前国内本土便利店和外资便利店竞争,缺失的一个板块。”
除了在线下场景发力,通过即食品、生鲜等业务给消费者一个到店的理由,也有不少便利店企业着力发展线上业务。凭借过去几年在区域内的深耕,许多本土便利店在当地的开店密度高,进而配送效率高,通常能在下单后的30分钟至1小时内将商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线上即时零售的模式正在成为本土便利店发展的新方向。
天福便利店是国内门店数排名第四的便利店企业,其很早就开通了即时零售模式,并尝到了甜头。这激励天福便利店于2023年6月在东莞开出首家外卖仓,开业当日交易额近5万元。
外卖仓模式主要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此前即有相关企业负责人公开表示:“从外卖仓开的销售数据上来看,目前外卖仓经营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外卖仓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与其他品牌的便利店相比,外卖仓的价格更实惠;二是外卖仓内SKU更多,顾客可选择范围变大,客单均价也会比便利店的线上客单价稍高一些。”
这种模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2024年4月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中提到,“支持即时电商平台企业联动社区、商圈等实施精细化运营,建设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筑数字生活服务生态”。
另外,《通知》还明确提出,鼓励“基于前置仓的前店后仓、便利店前置仓与无人前置仓等多种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这代表着中央对新模式的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中,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便利店的线上业务在扣除网上平台收的服务费和配送费的成本之后,其实实际剩余的净毛率并不多。
未来,随着新型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和城市配送服务网络的快速完善,即食品与即时零售或将为本土便利店的进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