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公众心理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近日,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心晴武汉·科普江城”武汉市第一届精神心理科普讲解大赛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举行。
与常见的医学科普不同,精神心理领域的科普需要更多的共情、智慧与创意。大赛自启动以来,得到武汉市各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共收到70余件参赛作品。经综合评定,最终24组选手脱颖而出,站上决赛舞台。
决赛现场,参赛者各显神通,聚焦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睡眠健康、产后抑郁、老年认知关怀、常见精神疾病康复等社会热点,给现场300余名观众及线上36万网友带来一场形式新颖、直击心灵的科普盛宴。
严肃的医学知识完成温情“变身”。当最需要温度与共情的心理关怀,遇上最冷静与精准的算法,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来自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代表作品《AI心理医生来啦?》带领大家共同思考:科技,究竟是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树立起了一道无形的数字屏障?
武汉市武昌医院的代表作品《别让情绪“感冒”》将抑郁症的干预比作一场“心灵感冒”的康复之旅;武汉市荣军优抚医院的代表作品《从休学到复学——五阶段助力家庭重建》通过精心编排的情景剧,演绎家庭沟通中的“非暴力沟通”技巧;武汉市汉口医院的代表作品《情绪电台——走进你的自我疗愈之路》将呼吸训练等方法搬到现场,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压力放松体验。
决赛现场气氛热烈。在感动与思考中,观众们深刻体会到:关注心理健康,不是矫情,而是每一位现代人的必修课。经过综合评定,最终,来自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万物有时,与光同行》和武汉儿童医院的《谁更年期?那只是第二次青春期!》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另有十余个作品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钟宝亮表示,精神卫生科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关乎个体的幸福,关乎家庭的和谐,更关乎社会的文明程度。此次比赛,参赛选手以情景剧、脱口秀、演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的心理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未来,武汉市将继续深化精神卫生工作,加大科普投入,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覆盖全域、普惠共享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千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杨永德、包黎)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