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度:覆盖范围更广,受益人数更多
肩负着均衡单位用工成本、促进男女公平就业、确保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使命,生育保险制度覆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保障参保职工生育权益,筹资由用人单位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
近年来,各级医保部门持续推进生育保险用人单位参保,特别是随着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合并实施,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参加职工医保时要同步参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持续上升,2023年达2.49亿人,是2013年的1.5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人次从2013年的522万人次提升到2022年的1768万人次。
随着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和生育保障问题念兹在兹。2022年7月,1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在参加职工医保的同时同步参加生育保险。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江西、浙江、天津、贵州等省份已开展了相应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生育保障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力度:保障水平更高,负担大大减轻
通过国家立法明确,生育保险保障女职工因怀孕分娩中断工作期间,获得基本经济收入、报销生育相关医疗费用。对生育的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的保障涵盖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计划生育等各个环节,实现从怀孕到分娩的全周期保障。2022年,生育保险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医疗待遇支出5899元,是2013年1.5倍。作为参保女职工享受产假期间的替代性工资收入,生育津贴帮助生育的参保女职工享受“带薪产假”,保障她们的经济收入,减轻她们的后顾之忧。2022年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达2.4万元,是2013年的2倍。
广东珠海参保职工梁女士,在当地区医院住院顺产,住院共花费生育医疗费用3492元。“今天出院结账通过生育保险报销了,最后自己才出了不到一百块,生育保险还和医保一样实现了直接结算,不用再去窗口排队,也不用后面再提交材料申请了,很方便。”梁女士很高兴的说。
厚度:共济能力更强,支撑更有底气
相比于覆盖近10亿人的居民医保和覆盖3.7亿人的职工医保,生育保险在参保人数上相对较“小”,相应的基金支撑能力则相对较弱。“小险种”如何发挥“大作为”,更有支撑能力,是国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明确将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医保基金,基金共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度运行更加稳定可持续。2023年,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069亿元,已经是2013年的3.8倍。
宽度:保障项目更宽,支付范围更广
生育保险执行与基本医保相同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符合目录范围的均可纳入报销。
为了适应群众的诊疗服务需求,国家根据基金支撑能力,持续调整医保支付范围。有数据显示,中国不孕率从2007年的12%增加到2020年的18%,很多家庭“想生不能生”。群众有所呼,政策有所应。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已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维护妇女生育权利。
同样是在2022年17部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目前,政策正在稳步落地,未来将有更多的群众圆梦生育。
温度:待遇申领更便捷,享受服务更轻松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医保经办服务始终坚持的理念,在生育保险待遇享受上有更直观的体现。持续优化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手续,精简流程、压缩环节、放宽条件,明确要求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与参保情况挂钩,取消“准生证”“生育服务证”“结婚证”等其他非必要附加材料,让参保人生得安心、享得舒心。
河南李女士最深刻的体验是异地生育跨省通办政策。2023年7月,她在安阳圣马医院生育住院,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报销了生育住院费4300元、产前检查费1200元,产假结束后,又发放生育津贴35077.04元。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享受到了生育保险的各项便民举措。由于工作原因,她选择在异地进行生育,原本以为会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但生育保险的跨省通办政策让她省心省力。她只需将相关资料通过“河南医保”小程序上传,生育医疗费在通过审核后,就会直接拨付到她提供的个人账户,生育津贴也会在10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单位账户。生育待遇申请全城通办政策也让她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和关怀。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