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张广健为患者检查身体。
学人小传
张广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主任。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陕西青年科技奖,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8篇,参与编写国内外指南或专家共识5个。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带领科室先后获批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等。
每年完成近600台手术,单日手术量最高16台……每当执起手术刀,张广健总是精益求精,努力为患者减少病痛;每当手术技术迭代升级,张广健总是第一时间学习,并反复操作,将新技术运用到疑难病例中。从业近20年,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对治疗患者的全情投入,始终如一。
精益求精 牢记医者初心
“以前,家人得病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诊断和治疗。我想用自身所学,为大家治病祛痛。”1998年,张广健怀揣医学梦想,从河北来到陕西,踏入西安医科大学校园,开始了学医之路。
2005年,张广健从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在时任胸外科主任付军科的培养下,张广健迅速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从最初的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
在为患者祛除疾病的同时,张广健不断追求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尽可能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前的肺部手术,经典切口在30厘米左右,需要将患者胸部打开,给医生提供相对大的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张广健带领团队更新诊断技术、手术工具。一个典型的手术视频,张广健会反反复复观看近100遍,并录制自己的手术视频反复进行比对。如今,在交大一附院胸外科,微创手术仅需通过一个3厘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这种手术方式不仅伤口小,还让患者的康复速度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006年,张广健开始学习中医。随后,当选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主任。胸外科也在付军科和张广健的带领下,大力开展中医药技术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推广。
“看到病人术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我们团队都会特别高兴,会觉得医生的工作得到了认可,特别有成就感。”张广健说。
孜孜不倦 勇攀技术高峰
12月16日,在胸外科病房,记者看到了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康先生。“21年前患病,近3年不能下地走路,我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是张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康先生拉着张广健的手,眼泪从眼角滑落。
69岁的康先生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虽全力配合治疗,但病情依旧恶化了。后期,康先生骨瘦如柴,在床上无法动弹,需要24小时吸氧维持生命。
肺移植是解救呼吸系统疾病终末期患者的唯一办法。张广健肺移植团队在充分准备后,为康先生做了自主呼吸全麻下的双肺移植手术。11月25日凌晨4时,近7小时的手术圆满结束。
康先生的重获“呼吸”之路,见证了胸外科肺移植技术的进步。在器官移植手术中,肺移植手术难度最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张广健和其他团队成员下定决心——要将肺移植手术开展起来。他们刻苦钻研技术,先后前往国际、国内肺移植技术领先的医院研修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构建肺移植动物模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言传身教 做健康守护者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张广健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教导。
张广健虽然常年坚守在诊室、手术室,但不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以及向年轻医生、医学院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经常通过培训、直播、调研交流等方式,推广治疗经验、防病知识,让众多人从中受益。
行医多年,张广健的足迹遍布陕西多个县:深入尘肺病高发地区筛查,了解尘肺病病因、疾病发展情况,讲解尘肺病的诊疗策略;前往陕西省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丹凤县,帮助当地医院开展食管癌微创手术,进行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病调查,促进当地学科发展;在山阳县开展帮扶,举办学术讲座,推进当地食管癌诊疗水平的提高……
为推动基层医院普胸外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张广健积极组织、协助交大一附院胸外科,连续6年举办长安胸外科论坛胸外科学习班。学习班惠及来自全国20余省超过3000人次的学员,对于推动西北地区胸外科微创技术提升意义深远。作为陕西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张广健向公众普及肺结节知识,制作超200个相关科普视频,并领衔建立肺结节多学科团队。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挥团队力量才会形成合力。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胸外科领域的手术和研究,带领团队成员探索更多创新治疗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医学专业平台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张广健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